介绍
MyBatis是一个开源的持久层框架,它允许开发者通过XML或注解的方式配置SQL,从而实现对数据库的访问和操作。在MyBatis中,缓存是一种重要的机制,它可以显著提升查询性能。本文将深入理解MyBatis中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的工作原理。
一级缓存
一级缓存是MyBatis默认开启的,它是基于同一个SqlSession的生命周期的缓存机制。一级缓存的作用是避免在同一个SqlSession中多次查询同一条数据,提高查询效率。
一级缓存的工作原理
当我们使用MyBatis的select语句查询数据时,MyBatis会首先从一级缓存中查找是否已经存在相应的结果。如果存在,则直接从缓存中返回结果,不再查询数据库。如果不存在,则执行数据库查询,并将查询结果放入缓存中。
需要注意的是,一级缓存是基于同一个SqlSession的生命周期的,当我们在同一个SqlSession中执行多次查询时,只有第一次查询会触发数据库查询操作,后续的查询会直接从缓存中返回结果。
如何关闭一级缓存
虽然一级缓存默认是开启的,但有时我们可能希望关闭它,这可以通过在MyBatis的配置文件中设置<setting name="localCacheScope" value="STATEMENT"/>来实现。
二级缓存
相对于一级缓存,二级缓存更加广义,它是基于SqlSessionFactory的生命周期的缓存机制。二级缓存可以跨越多个SqlSession,提供多个SqlSession之间的数据共享。在相同的SQL语句和参数条件下,二级缓存会在多个SqlSession之间共享查询结果。
二级缓存的工作原理
当使用MyBatis开启二级缓存后,查询结果会被缓存在二级缓存中。当有其他SqlSession执行相同的SQL语句时,MyBatis会先从二级缓存中查找是否有对应的结果。如果找到了,则直接从缓存中获取结果,不再查询数据库。如果没有找到,则执行数据库查询,并将查询结果放入缓存中。
需要注意的是,缓存的数据是以namespace为单位进行管理的。当我们在一个namespace中执行了更新操作(包括插入、更新、删除)时,会清空该namespace下的二级缓存。
如何开启和配置二级缓存
要开启二级缓存,我们需要在MyBatis的配置文件中进行相应的配置。在<configuration>节点下,添加如下配置:
<settings>
<setting name="cacheEnabled" value="true"/>
</settings>
此外,还需要在需要使用二级缓存的mapper文件中添加<cache>节点,如下所示:
<cache eviction="FIFO" flushInterval="60000" size="512" readOnly="false"/>
eviction属性表示当缓存的数量超过设置的size时,MyBatis采用的清除策略,包括FIFO(先进先出)、LRU(最近最少使用)和SOFT(可以被垃圾回收器回收的)等。flushInterval属性表示刷新缓存的时间间隔,单位为毫秒。size属性表示缓存能够存储的对象数量,readOnly属性表示缓存是否只读。
总结
通过对MyBatis源码的阅读,我们深入理解了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的工作原理。一级缓存是基于同一个SqlSession的生命周期的,用于提高查询效率。而二级缓存是基于SqlSessionFactory的生命周期的,用于多个SqlSession之间的数据共享。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来开启或关闭缓存,并根据需求对缓存进行配置。
以上就是我对MyBatis源码阅读中一级缓存和二级缓存工作原理的总结,希望可以对大家理解和使用MyBatis缓存有所帮助。
参考资料:
- MyBatis官方文档
本文来自极简博客,作者:星辰守护者,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MyBatis源码阅读- 一级缓存、二级缓存工作原理
微信扫一扫,打赏作者吧~